1 观念上的障碍
一是部分领导干部“等、靠、要”的观念仍很严重, 缺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自觉感和迫切感; 二是超越煤炭行业的客观现实, 一哄而起, 急躁冒进的发展观; 三是“产值挂帅, 重速度效益”的观念, 这种观念把经济增长狭义地理解为经济增长速度, 把产值和煤炭数量增长速度作为企业的唯一目标; 四是“重投入轻产出”的观念, 即认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和资本的高投入。
2 经济体制和运行体制的障碍
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体制所决定的, 煤炭企业占主导地位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的产物, 而且在双轨制下还得以延续, 它使政府、部门和企业都严重缺乏追求提高生产率和管理水平的动力和压力。改革以来煤炭企业经济体制虽然发生了较大变化, 但改革的力度不够, 特别是政府机构的改革严重滞后, 各种关系如产权关系远未理顺, 企业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不够理想, 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涉较多。
3 市场体制不健全, 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
目前我国煤炭市场正在建立、发育和完善之中,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公平的市场竞争。例如国有煤炭企业养活了一大批退休职工和富余人员, 承担了本应该由国家承担的社会责任, 非国有企业没有这种负担; 一些乡镇、个体、私营煤矿通过回扣等不正当竞争手段促销煤炭, 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国有煤矿的市场份额; 乡镇煤矿在创办的初期享受“免二减三”的优惠政策待遇, 而国有煤矿得不到政策优惠。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不平等地位,不仅增加了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难度, 而且还在带动、促使其他煤炭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难以发挥主导作用。
4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的制约
长期以来, 煤炭企业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 80 年代后期, 开始发展多种经营, 由于只注重第三产业, 而忽视第一、第二产业, 产业发展很不协调, 许多效益好的项目不能迅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5 科技进步因素的制约
科技进步是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基础, 煤炭企业科技整体水平十分落后, 科技投入少, 企业的科技创新动力和实力不足, 科技与经济脱节,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缓慢, 国有煤炭企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3% , 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更远远低于世界主要采煤国家的水平。煤炭企业职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工程技术人员仅占3% , 特别是中高级技术人员和企业家人才严重短缺, 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缺少带头人。
6 包袱沉重, 实施转变力不从心
离退休职工、中小学校、医院等本该由社会负担的工作现仍由煤炭企业负担, 再加上分流人员、下岗待业人员以及不良债务等负担, 使得许多企业无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